“每節(jié)課,都和未來有關?!边@是在讀完吳非老師的《課堂上究竟發(fā)生了什么》一書后,印在我腦海中最深刻的一句話。
寒假期間,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時,還僅僅是因為對書名的好奇。但讀下去之后,才真正有了“書不釋手”的享受,看書進度比我計劃中的要快的多。這本書收錄了吳非老師對于自己數(shù)十年課堂的一些思考,語言是那樣質(zhì)樸、真實,有時直指現(xiàn)實,直戳內(nèi)心,有時引人反思,甚至使我顛覆觀念??傊?,讀來使我產(chǎn)生了太多的共鳴、觸動與思考。
一、教師的價值觀必然影響學生
吳非老師講到:“學生在課堂上能記住的,往往未必是教科書上的知識。他容易記住的,常常是教師的言行特征。”吳老師舉了幾個曾經(jīng)所見的言語不妥的教師例子,告知我們教師的庸俗或者不經(jīng)意的話,會使學生逐漸庸俗入骨。同樣,在后面的《教師語言顯示職業(yè)修養(yǎng)》一章,也舉了有一位教師語言中多次提到對“拉板車”這一社會的體力勞動者的鄙視,吳非老師認為,教師職業(yè)語言粗俗,體現(xiàn)的是落后的教育觀。
吳非老師的這一觀點帶給我深深的思考,雖然早已明了教師言行“潛移默化”、“潤物細無聲”的道理,但我卻從未細致的想過自己的每一句語言所體現(xiàn)的價值觀以及對學生們高貴氣質(zhì)的影響,邊讀我便邊反思起自己從前的言行,是否傳達過不妥的觀念?是否說過不妥的話語?我想,今后的我定要不斷使自己的價值觀 、語言趨于高尚,讓自己高尚的品格色彩涂在學生的精神底色上。
二、讓思考點亮課堂,讓學生“滿腹狐疑”
“學起于思,思源于疑?!彼伎际莿?chuàng)新的開始,而有疑是思考的源泉?!皩W生帶著問題來上課,下課時,他的問題解決了。人們把這一過程稱為‘教學’。同時用考試成績來證明所受到的教育是成功的;在平時,家長會自信地認為孩子學習沒有問題?!睂τ谶@樣的描述,我們經(jīng)常聽到、見到,甚至習以為常。但吳非老師認為,不是這樣的,他認為:如果學生不能在課堂上發(fā)現(xiàn)并提出問題,不能發(fā)表個人見解,那樣的教學又能有怎樣的價值?那樣的課堂誰會懷念?
教師是“啟思導疑”的人,不可僅僅停留在傳道、授業(yè)、解惑上,因為學生不是任憑人雕琢的玉石或木頭,他是有靈性的人。讓學生自己發(fā)現(xiàn)并提出問題,終日而思,尋尋覓覓,經(jīng)歷冒險式的學習,知識才能長久存在記憶中,即所謂的經(jīng)驗與方法。
吳非老師也是這樣做的,他鼓勵學生的獨立見解,讓學生不盲從,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;他教會學生明白:質(zhì)疑不是亂問,思考要講方法;他認為帶著疑問生活很正常,思考者從無盡的探究與推想中體會到妙不可言的樂趣,會逐漸成為智者。
是的,想到自己的課堂,我被深深的觸動。我們的課堂缺少了思考之光,疑問的種子也極其稀少。因為我們喜歡聽話的學生,因為我們總怕當堂無法完成教學任務,因為我們總是替代學生提問,因為我們不會“啟思導疑”……在我的班級中,總也有那么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中扮演著“沒有問題”的角色,我試圖讓他發(fā)現(xiàn)更多的問題,但常常很失望。
我想,我自己需要改變,給學生提供思考、表達自己想法的舞臺,即使課堂時間緊湊,即使他還不會提問與思考,但那又怎樣呢?課堂是他們的,令人空虛的是“沒有問題”,不是嗎?我還需不斷地探索、尋覓,找尋“啟思”與“導疑”的好方法,讓思考之光照亮每個人的心田!
吳老師說“‘東魯春風吾與點’,是極高的教育境界”,“有些老師,只需緩緩地在講臺邊站定,學生便肅然起敬,那樣的老師,思慮深邃,有意志力,像精神標桿?!蔽蚁M约涸诮逃奶镆吧吓Ω?,能夠不斷向這樣的目標境界趨近。
徐州市鼓樓生態(tài)園小學 五(8)班班主任 李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