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為什么有些孩子掙扎維生,而有些卻功成名就?為什么有些人屢遭苦難,而有些人卻逍遙自在?為什么有些人病痛纏身、英年早逝,而有些人卻健康長壽?這僅僅是運氣而已,還是童年時期的成長模式,會引領(lǐng)他們走向幸福或不幸?為什么出身相同,成長在完全一致的環(huán)境中的兩個孩子,妹妹的人生陷入絕望,而我的人生竟出人意料地通向了成功?”
面對這一個個問題,漢王實驗小學(xué)“知更鳥”書友會張紅老師帶著大家從《蘭花與蒲公英》這本書中尋找答案。
“蘭花型”和“蒲公英型”用來比喻高敏感特質(zhì)的兒童和低敏感類型的孩子,認為前者處于正態(tài)分布的兩極,可能是問題孩子也可能是天才少年,而后者則是像蒲公英那樣有頑強生命力的兒童,在任何環(huán)境中都能茁壯成長。
讀書交流會上,張老師解釋:其實,“蘭花型兒童”無處不在,他們通常擁有比旁人更艱辛的童年。天才科學(xué)家牛頓、愛因斯坦從小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;英國首相丘吉爾將常年折磨他的抑郁癥戲稱為“黑狗”;達爾文曾患重度社交恐懼癥,幾乎閉門不出;喬布斯和馬斯克少年時期都曾因格格不入而遭受校園霸凌。但也是他們這樣敏感、脆弱、需要呵護的蘭花型兒童在沖破阻礙之后大放異彩,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耀眼的星。誠如作者所說,“蘭花型兒童”是天才的雛形,是最需要引導(dǎo)呵護的潛在群體。
家庭關(guān)系,師生關(guān)系,要和諧、溫馨、溫暖。有了這三點,蒲公英會像蘭花一張綻放,蘭花就更加絢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