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教育背景下,“雙減”政策的出臺,引起了全社會對中國教育的新一輪討論。為聚焦教育熱點,11月4日,星光小學榮盛城分校舉行一場以“我的教育故事”為主題的演講比賽,6位數學組教師結合當下熱點,各抒己見。
費孝通先生曾經提出“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”,無疑對這一政策進行了很好的詮釋。
一、在課程安排上,學校更加重視課程的多元化。
班班有活動、校校有特色成為“標配”,不再一味強調“語數外”的重要地位,各類美育課程與活動不僅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審美需求,更在教育均衡路上開辟了一條“各美其美、美美與共”的新路徑,每一名學生都享受到較高質量的美育。推動多元化課程的“落地開花”,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多元教育格局與教育生態(tài)。
二、在學生發(fā)展上,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化、全面化發(fā)展。
新教育背景下,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(fā)展,而非千軍萬馬走獨木橋。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,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體,素質、愛好都不一樣,不可能千人一面。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不要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負擔,多期盼些“靜待花開”,堅信孩子只要德智體美勞,五育并舉全面發(fā)展,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。
三、在教師發(fā)展上,教書育人,因材施教,是教育工作者永遠的使命!
立國之本,首在教育,所有教師都應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(yè)能力,利用自己的教育優(yōu)勢,授人以漁,誨人不倦。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學校與教師在承擔教育的主體責任上義不容辭,教師對學生的作用不僅是教書,更是育人。在校時間的一分一秒都是師生情誼的片段,三尺講臺的一筆一劃,都是開啟求知的鑰匙。
一個政策,終結了愈演愈烈的補課競賽,一紙文件,勾勒出中國教育的眾生百態(tài)。讓“補課”降溫,讓“教育”返校,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,于學生、于家長、于教師、于學校、于社會,正當時!
文字:張曉曉
圖片:胡莉
審稿:王穎